诗意地栖居
时间:2017-01-10 10:34:41 作者:白蓉 来源: 点击:次
“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。”这句诗出自刘长卿的《别严士元》。
轻轻吟罢,但觉此句诗的意境美得浸肤冷丽——江南春 季,烟雨飘飞,一身罗衫,信步寂静巷中,细雨浸淫,衣衫更柔雅;偶望青石板,只见花儿静静在脚边,却不知何时它离枝头。
我钦佩刘长卿的感受能力。相比现代,唐朝物质匮乏,他却能洞察那美得浸肤冷丽的意境,镌刻黄卷上,流传至今。细细咀嚼,发现诗人的洞察力,源于内心的安静。倘若心 不静,他如何能感受到细雨湿衣,又如何能体察到常人眼里 再普通不过的花儿的安谧静美。天,雨,花,人,巷和寂 寥,绾接这六个词的,是作者平静的思绪。
海德格尔曾说:“人应当诗意地栖居。”可能会有很多人怀疑这句话——江南小镇“浅渚波光云影,小桥流水江村” 的宁静早已被一拨又一拨前去旅游的人驱赶得无影无踪; 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”这种田园诗式生活随着一座座 钢筋水泥建筑的拔地而起而渐渐消失。
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,只需一个电话就能联系远在千里之 外的朋友,缺乏“扁舟远送潇湘客,芦花千里霜月白”的惆 怅哀婉。如此种种,又何来“诗意地栖居”?
其实,海德格尔的话并没有错。“诗意”不在物,而在心。 于丹说,心不静下来,看不见自己。同样,心不静下来,看 不见周遭的风景。那一份生命中珍贵的唯美意境便也悄悄地 被淹没在城市的喧嚣中。
不久前,一位华盛顿的记者请一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师配 合他完成一项实验。实验很简单,就是让他在街头演奏,看 看有多少行人愿意停下来聆听小提琴的天籁之音。实验结果 让小提琴师大跌眼镜:在最繁华拥挤的街头,居然仅有一个 过路人听他拉琴,居然仅有一个人认出了大名鼎鼎的他。而 在平时,却有成百上千人愿意花高价购买音乐会的门票去听 他演奏。
为什么人们不愿停下哪怕只是一秒钟的时间倾听和音乐会
里同样美妙的琴声?因为他们心不静,没有听到。街上的人 们,内心充斥着工作竞争、股市和商场的金融激流,随着人 流,为事业匆匆奔忙,忽略了身边的美丽和诗意。
林清玄曾写过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:一位百万富翁在自家 的花园里栽了一株梅花树。几十年来,花儿如期在每年的冬 天绽放笑颜。一天,一个乞丐敲响了富翁家的门,向他要吃 的,富翁隔着门缝将食物递给乞丐。
这时,乞丐突然说:“你家的梅花真香啊!”
富翁大为惊诧——难道梅花有香味?
“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”梅花飘散清香,这是 广为人知的事。富翁栽花几十年,居然没有闻过,也不知道 梅花有香味。利欲熏心,没有悠然的心境,所以闻不到。富 翁是可怜的,从某种意义上说,他比乞丐还要贫穷。
有一位美国教授想为生活增加一点诗意,就特意在城 郊的山顶建了一间考究的屋子,每当夜雨袭来就独自上山 享受“诗意”。有人会说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会让自然 给予的美感走向浮薄,因而这种“诗意”做作。这种举动与 诘问让我们思考究竟何为“诗意”?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对这 个词的解释是:“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。”
换言之,我们是要学会从平淡生活中体悟出如诗般的意境, 不让自己的心灵因苦苦追求却无所得而走向枯竭,而让生活 之美绵绵然泊泊然滋养我们的灵魂,让我们走得更稳更远。 俗话说:“小隐隐于野,大隐隐于市。”“小隐”的生活对 我们来说不现实,也不必要,我们需要的是以大隐者的心态 身居闹市而不闻车马之喧,能以笃定感恩之心过滤生活的美 好,坚定而超然。
脚步慢一点,心静一点,生活向我们招手,她的芳香需要 我们用心灵品味,境由心生。既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将唐诗 宋词中点点滴滴让人怀想的事物渐渐地吞噬,我们就只能让 心静下来。给心灵留一点静谧,夜深人静之际,对着阳台圈 出的一角夜空,想象银河畔,鲛人对月流珠;雨丝连绵之 时,看着花盆里的娇嫩花瓣,回味千年前刘长卿的绝美诗境!